白米×政府×全球化,誰才是炸彈_《白米炸彈客》(2014)

2002年台灣正式加入WTO,成為第一百四十四個會員國。追求經貿自由化的過程,官員們看到的是Z大於B,但受波及的產業只在乎明仔載能不能溫飽。作為農家子弟出身的楊儒門特別有感,面對政府的漠不關心與制度的不公不義,他選擇以白米作為炸彈的填充物,並貼上「一不要進口稻米、二政府要照顧人民」紙條……過去這十七件爆裂物案代表著長期以來農民被壓抑的情緒,也讓政府、社會大眾聽見了社會底層的聲音。透過這部電影,鑑往知來,因應國際市場的同時,照顧本土產業是各國政府的當務之急,更是人民可以深思的議題。

自 2003年底,楊儒門開始在公共場所放置裝有白米的爆裂物,以表達對政府的不滿、還有對農民生計的關切。從楊儒門身上,我們能感受到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忍無可忍下的反抗作為;透過白米炸彈客事件,我們可以反思國際貿易的利與弊,以及過去政府的處理方式。

推薦看電影時搭配以下兩本讀物服用~

第一本是《江湖在哪裡? ──台灣農業觀察》,由吳音寧(現任北農總經理)所著,兼具報導文學與抒情的筆觸,帶領讀者認識台灣農業的發展與困境;再透過楊儒門敘述著自己的故事《白米不是炸彈》,呈現一位小老百姓“ 忍無可忍,就不必再忍 ”的心路歷程,體會當時他內心的不確定感,如無根的浮萍,四處飄蕩。

白米炸彈客
左右圖片來源:印刻 舒讀網路書店 / 這兩本在2007年由印刻出版社出版,左邊由吳音寧所著;而右邊這本屬於楊儒門自己的故事,是在吳音寧的鼓勵與協助下,將服刑期間寫下的書信編輯而成。《白米炸彈客》的導演卓立也曾找過兩位了解這些“ 真人真事 ”。

在劇中飾演“攪和咖”的謝欣穎有一句台詞:『世界是現實的,他們必須用自己的能力來證明有活下去的價值。』雖然聽起來好像有點沒愛心,但這句話卻映照著劇中的人物角色、歷史背景,其實都瀰漫在一個壓抑的情緒之中。

地方官僚為了配合中央政策(加入WTO、開放稻米進口)騙哄農民休耕賣地;民意代表台面上佯裝為農會漁會發聲,實際上官商勾結,只為了連任當選;媒體為了收視率而偏頗報導,追求聳動標題與畫面,誰又真正關心事件背後的原因;農民賴以為生的農田也在情勢所逼下成為政客與財團交易的籌碼。

電影《白米炸彈客》改編自真實事件,但劇中所呈現的“炸彈威力”還有帶給觀眾的震撼,絕對不及我們在現實層面所受的影響。因此配合劇情、對白還有時事,我們可以在這部電影找到幾個討論面向:

  • 台灣農業的發展與困境。
  • 國際貿易可能帶來的「缺點」。
  • 社會階層,以及人民與政府的距離。
  • 白米炸彈客的爭議與法律上的責難。
- 本篇涉及《白米炸彈客》部分劇情描述 - 
- This article contains spoilers -

台灣農業的發展與困境

農人依隨作物千萬年的節奏,作物依隨土地億萬年的孕育,縱使種作時的農人不說話、不言語,月光總是知道,島嶼的人很會種作。」_摘自《江湖在哪裡 ──台灣農業觀察》(吳音寧,2007)

諷刺的是,當楊儒門自首的那一年(2004),也是聯合國明定的「國際稻米年」(主題:稻米就是生命)。這一年,台灣也從「以農立國的國家」轉變成「水稻田休耕面積超過耕作面積的國家」。電影中也呈現出農作物的收購價格遲遲不起色,『有人收就偷笑了』成為農人彼此的自我安慰,於是他們只能賤賣農產品,勉強維持土地耕作,才能避免被徵收。加上進口政策的發酵,消費者飲食型態改變的速度超越農業轉型的速度…….這時「漢堡營養不均衡、少吃為妙」、「大家都吃麵包,那誰來買米」等斗大的宣傳標語緊緊地牽動著農人內心中的不安。

影視作品中的荒蕪田地、農人的無奈是打動觀眾群的關鍵,畢竟台灣稱得上「以農立國」,但在70年代政府開始推廣「轉作政策」,加上追求高利潤的經濟作物(如葡萄….但種植風險也很大),水稻田的面積在此之後大幅下降。原本以為這段時間配合保價收購再外銷(到美國)可以解決國內稻米生產過剩的問題,只可惜大家對於「自由貿易」的憧憬遠遠不及其效果帶來的衝擊:

  • 第一,美國開始限制進口台灣稻米(同時強迫台灣進口美國的小麥、玉米和穀物雜糧)。
  • 第二,當稻米外銷吃了閉門羹,政府回頭推行「米食運動」、鼓勵大家多吃米時,西式麵包、麥當勞的漢堡早已開始搶攻台灣市場(1984年台灣第一家麥當勞開設)。
  • 第三,「以農養工」的政策壓低米價、又課以重稅,雖然創造一些外匯來扶持工業,但對於農業卻沒有永續經營,甚至加深人們對於農業的刻板印象:務農工作是沒出息、是落伍的。

aboutquoat04 我很想留在這,留在鄉下,陪伴年邁的阿公阿嬤。可是為什麼留在鄉下,變成了沒出息,庄稼人為什麼變成土俗、落伍的代名詞。 aboutquoat05
_《白米炸彈客》電影中楊儒門的自白。

稻米文化為什麼會一再被拿出來討論?或是作為本土的題材。我們在《無米樂》(2005)中看到農民在田畝中找到簡單平凡的快樂;我們聽著周董的《稻香》(2008)體會來自農村、重新出發的力量;而當這些幸福被剝奪時,我們從《太陽的孩子》(2015)了解到土地正義的重要性。因為稻米文化連結著這片土地上的歷史,帶動人不親土親的情感。稻米早就不只是主食,還是這片土地上的瑰寶。


國際貿易可能帶來的「缺點」

1995年台灣農業政策白皮書,將台灣「糧食自給自足」的政策改為「糧食供需平衡」,很明顯地這是一種對國際自由貿易的妥協,當自產自銷的策略踢到全球化的鐵板,國內輔導農業轉型又難立見功效,似乎犧牲機會成本較高者(本土稻作產品)並退出國際市場成為唯一出路。

國際市場的形成,必須先了解到兩個概念:

  • 全球化_(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八課)
  • 機會成本 與 比較利益_(公民與社會第四冊 第一課)

經濟學家湯瑪士.傅利曼(Thomas L. Friedman)將全球化視為一個過程。在《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紀簡史》(2005)一書中,指出在21世紀初期「全球化3.0」的樣貌,所謂的「世界」已經越來越小,時間與交通的距離逐漸縮短,也同時抹平了全球的經濟舞台。此外,國家已經不是國際貿易的唯一角色,企業、社會組織甚至是個人都有機會摻一腳,加上科技、網際網路日新月異,使得經貿全球化的加速進展。然而這些看似好景的狀態也可能是衝突的開始,近期美國和中國在貿易障礙的競逐就是一個例子。

國際經濟學家丹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認為全球化是指「各種商品、服務和資本市場的國際一體化」,同時也指出其中隱藏的危機,包括跨國勞動力的問題(如移工權利保障)、國際貿易中的公平正義等,但這些問題卻常常被“ 理性自利 ”的我們忽略。而其他經貿全球化的負面影響還包括南北差異、對低度開發國家的資本剝削、國際之間的貧富差距擴大等。

再者,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其著作《政治經濟學賦稅原理》(1817)提出了「比較利益」說,為國際貿易提供更為普遍的理論依據。就算在生產上不具備絕對利益,透過比較利益分析再進行國際分工,還是可以創造雙贏。而運作原理就是選擇劣勢相對較小的物品(機會成本較小)來進行生產與外銷。

從分析國際貿易的利與弊中我們可以看見,進出口國各自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其實並非真正的皆大歡喜。透過比較貿易前後的社會福祉,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前提假設國際市場只有兩個國家對單一商品進行貿易,一個是進口國,一個是出口國,且兩國之間無關稅等貿易障礙;圖表可以配合課本第四冊第三課_國際貿易的利弊來觀察)

出口國

進口國

生產者剩餘增加

生產者剩餘減少

消費者剩餘減少

消費者剩餘增加

國家經濟福祉因為出口之利而增加

國家經濟福祉因為進口之利而增加

可以看到縱使國際貿易使貿易雙方的經濟福祉都增加,但貿易之利在各國國內的分配並不平均。以台灣加入WTO後開放稻米進口為例,雖然消費者可以購買到較便宜的進口米(消費者剩餘增加),但對於台灣的稻農(生產者)來說即是壓力的開始,當賤價拋售、休耕或轉作成為唯一的選擇,土地徵收由政府說的算、救濟管道又難以伸張的狀況下……..農人們還能有什麼期待呢?

aboutquoat04 人總是太自信、太主觀,以自己為出發點去衡量世界,有沒有用同理心設身處地去考量一下世上其他存在的人。孩童的高度所能看見的世界和我們相同嗎?在主流價值觀以外的弱勢族群,他們的生活條件夠嗎?他們的感受為何?社會是否公平賦予每個人平等的生存權? aboutquoat05
_《白米炸彈客》電影中楊儒門的自白。


社會階層,還有人民與政府的距離。

aboutquoat04 我只是希望政府留給農民一條生路,生活困苦的小孩子有人照顧,有這麼難嗎? aboutquoat05
_《白米炸彈客》電影中楊儒門的自白。

電影中,楊儒門在彰化二林遇到身兼多職的“死囝仔”,為了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擔任父職的哥哥白天賣飲料、晚上撿破爛,人生的目標卻不是能夠榮華富貴,而是希望能『蓋一所學校』。這個夢想一開始聽在楊儒門耳裡像是一個笑話,但他跟“死囝仔”相處後才更深刻體會到每天能夠溫飽就是一種簡單的幸福,樂天知命可能就是這群孤兒最後僅有的能力,雖然這群孩子沒有機會就學,但卻能在被人看不起的生活中找到自信與快樂。

而這些何嘗不是當代農村社會的縮影呢?

隔代教養、務農人口老化、偏鄉教育資源不均等問題仍持續發生,以文化不利(Culture Deprivation)的角度觀之,若兒童所處的家庭或社會文化環境給予的刺激較少,也難在未來取得好的社會地位,如此一來就更容易促成階級複製。但讓劇中楊儒門真正絕望的是,政府對問題的漠不關心,甚至是透過脅迫的方式對待務農勞動者。就算是農民有機會發聲,但在媒體偏頗的報導下,官員的官官相護,稻農能做的真的有限……。但這樣真的是我們期待的民主、法治社會嗎?

在劇中,我們也看到地方立委為求連任,走黑道也走白道,在資訊不對等下,苦主永遠是農民,甚至還成為塑造立委形象、抬高聲勢的棋子(被利誘上街遊行),也難怪夾在兩邊不是人的立委女兒“攪和角”(謝欣穎 飾)終將崩潰。一方面顧及跟楊儒門的友誼、還有與“死囝仔”相處後才讓她更了解到社會階層難以脫身的無奈;另一方面,立委老爸(許家榮 飾)讓她不愁吃不愁穿,卻也讓她見識到地方民代喬代誌的手段。兩邊對立的情感的拉扯,讓“攪和角”成為劇中一個內心很掙扎的角色,同時也是促成讓楊儒門成為白米炸彈客的角色。

aboutquoat04 沒有人是天生要讓人欺負的! aboutquoat05
_《白米炸彈客》電影中楊儒門的自白。


白米炸彈作為手段的爭議性與其法律責難。

電影也常透過一個畫面,兩個楊儒門互相對話,來呈現出他內心的想法與衝突。當楊儒門在家製作炸彈時,另一位楊儒門站在牆角對他說:『你是史艷文還是蝙蝠俠?你一個人就能夠解決問題嗎?』

白米炸彈客04.jpg
《白米炸彈客》劇照 / 圖片來源:威像影音

很多人大概會問:有必要用這麼激烈、危險的手段表達訴求嗎?

但看過電影或是《白米不是炸彈》書籍應該可以明白,楊儒門已經盡力走了官方提供的管道,即體制內的救濟程序,像是拜訪議員、至政府相關部門(如農委會)遞交陳請書,然後被官員放鳥。套一本書名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如果當初所謂的民主程序如課本講的那樣簡單,政府與人民之間溝通無礙,人民的訴求也能讓政府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地方立委能夠真正代表民意,爭取農漁民權益…….如果,可惜沒如果。“攪和角”也表示:『除非這個社會跟農業達成共識,媒體會關心才有鬼。』

那「白米炸彈」算是一個好的方法嗎?可能要來分析一下。首先楊儒門的目的是希望政府正視開放進口稻米對本土稻農的影響,而設置炸彈作為手段當然具有危險性無庸置疑,這17件爆裂物雖然沒有炸傷任何人,但事後經過鑑定其中有三件是具有殺傷力的,因此不能以公民不服從的角度來檢視。那我們再來看看法院怎麼審理白米炸彈客事件~

「白米炸彈客」的第一審由台北地方法院審理,合議庭依據《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判處楊儒門有期徒刑7年6個月,併科罰金新臺幣10萬元。本來此罪責是死刑或是無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但合議庭斟酌後認定楊儒門符合自首要件,依法可以減刑,最後判他七年半有期徒刑,併科罰金十萬元。楊上訴後,臺灣高等法院二審改判有期徒刑5年10個月,併科罰金新臺幣10萬元。二審法官表示反對以暴力手段來訴求,但認同楊關懷農民及兒童的動機,也認為楊儒門符合自首要件,因此酌予減輕刑度。2006年楊入監服刑,一年多後由陳水扁總統頒布特赦令出獄。

我們再回到手段的適當性。當初一審合議庭曾表示,如果每個人為表達訴求,都像楊儒門般採取激烈手段,將使社會動盪不安。的確這是一個必需考量的點,就連電影中,“攪和角”見到楊儒門也表示:你有看到媒體在報導農民議題嗎?沒有!~(意思是媒體仍聚焦在「放炸彈這種荒誕的行為舉止上」而非真正將稻農的困境呈現出來。)言下之意,設置炸彈的成效可能不是那麼理想。日後也有立委和學者擔心這樣的作法還有判決結果,恐怕會讓「社會正義」無限上綱,成為更多犯法的理由。

但長期來看,自從楊儒們自首後,學界的聲援、藝人的支持、社會團體發起「聲援楊儒門」的連署運動不曾停歇,媒體也開始“丞相,起風啦”一轉過去對恐怖炸彈客的報導觀點。而社會大眾呢?不關心公共議題的人就像裝睡的人是叫不醒的,但楊儒門的持之以恆或許真的感動一些人。他出獄後仍持續為農民發聲、強調公平的市場交易,並身體力行改變不合理的制度(如臺灣農產品產銷制度),也開創了「農學市集」模式(跟公平貿易精神類似)。在2015年,柯文哲市長決定將北農讓出一席董事給楊儒門。直到現在,楊儒門仍持續透過不同管道來實踐一個很簡單的理念:農人要受到照顧、農業可以公平發展

長期回頭看(考量到後續對社會的影響與他的持之以恆),或許當初錯誤、不得已的作法還有那麼一點效果與價值。

aboutquoat04 現今的社會由少數人操控,大多數人只是盲目的跟從,簡化單一的思想,形成一種集體的暴力與所謂的普世價值。隊伍中當有人睜開雙眼,停頓,裹足不前,進而提出質疑,脫離隊伍。這個人就得承受從四面八方而來的壓力與指責,說他破壞所謂的秩序。但有誰問過,秩序是誰訂的?所謂的公平與正義,如果不能需要幫助需要的人,那公平與正義,會不會是偽善笑容底下的一種解釋而已,其實並不存在。 aboutquoat05
_《白米炸彈客》電影中楊儒門的自白。

註:我覺得電影在這段敘述的配樂選得很到位,選用維瓦第四季中的<冬>。


後記:

國際貿易的自由化幾乎成為了一種趨勢,如何面對、用什麼角度去看待,將成就不同的結果。楊儒門用行動來表達訴求、喚起社會大眾對於公共議題的反思,也為影視文化提供了一個題材,讓未來世代能夠透過電影對這個歷史事件有初步的了解。

只要不公不義的制度、偏頗的媒體報導繼續寄身在這個社會,白米、政府、全球化都可能是未爆彈。這時想要挺身而出、改變既有制度,需要勇氣與毅力,儘管多數時候我們是以小蝦米之姿去對抗大鯨魚,甚至屢屢挫敗收場。「白米炸彈客」的重點不在於炸彈的恐怖,楊儒門告訴我們的是一種精神與態度,這是一位世界公民,對於社會環境、公共議題的關心與行動。


本文引用文本:《白米炸彈客》電影 / 2014年 華納兄弟發行 / 輔導級 / 片長約117分鐘。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參考文獻:

相關法律:

發表留言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