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is Money:貨幣×階級×斯德哥爾摩症候群_《鐘點戰》(2011)

假設有一天壽命等同貨幣的價值,市場經濟的度量衡皆以幾分幾秒為單位,一切交易行為將取決於你願意付出多少的壽命,相對的擁有壽命的多寡也能代表你的社經地位,時間越多的人等同預算越多,甚至揮霍無度也沒關係,但相對那些消費幾分幾秒就戰戰兢兢的市井小民來說,越是虛度光陰就越靠近死亡一步。社會階層與對立在這樣的制度下勢必油然而生,《鐘點戰》的背景就是如此。電影除了俊男美女、炫技式的科幻風格,帶給觀眾的反思後勁更是一絕。

Photo credit:imdb / 劇情設定在地球資源分配不均的未來,為了抑制人口,人類的基因被改寫,25歲過後將停止老化,除非能夠獲得時間,否則每個人手上顯示的數字即代表著自己剩下的壽命,同時也是市場主流的交易媒介,如買一杯咖啡需扣除1分鐘,或用基本工時相抵就可讓你多活3分鐘,換言之,時間越多,活得越久。

經濟學,就像是一門選擇的科學。在常見的經濟學假設中,我們必須在有限的資源中做出選擇,因為機會成本不同,我們必須理性地考量自己的預算(效益),同時思考要承擔的代價(成本),如此亞當斯密的市場經濟得以落實。但如果今天的市場交易媒介換成自己的壽命時,會出現什麼情形?

Photo credit:筆者繪製

如右上圖所示,如果市場經濟的縱軸以時間取代金錢,在電影裡也就是自己所剩的壽命時,那供需法則是否還能成立,在電影中,似乎是可以的,因為真的有活了幾千年的大富豪存在。此外,市場中也應該會出現所謂的均衡點,不過有趣是,如同資本主義帶來的危機,電影中的勞資衝突、貧富差距擴大或許也說得通,更不用說男女主角最後搞得好像羅賓漢一樣哈哈。

- 本篇涉及《鐘點戰》部分劇情描述 -
- This article contains In Time spoilers -

Time is money & Time is power

根據經濟學的定義,「貨幣」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在市場中作為交易的媒介,但另一部分也代表行為人的購買力,扯更遠定義是,建構自由市場和作為國家發展的基礎。比起「非貨幣」的交易,貨幣更能呈現出其統一計價的能力,這點確實能減少許多交易成本,對應到電影設定,個人消費的最低標準應該是「秒」(概念就像我們使用的新台幣一元銅板)。

Photo credit:imdb / 就像是貨幣一樣,時間也具有儲值的功能,當然也有專門交易的場所「時間銀行」,甚至是民間的借貸公司(很像地下錢莊、當鋪)。而圖中的機器就是一種人體以外的時間儲存設備。

此外,電影對時間的設定,還比現實世界更方便於個人交易,只要手勾手(透過意念?意思表示一致XD)即可完成轉帳程序。甚至在電影的世界觀中有一個像是中央銀行的機關叫做「時間監察局」,主管國內所有時間的交易,而正是這個單位認為男主角一夜之間致富必定是非法所得,於是展開調查。

時間錯置會讓市場崩潰!

_時間監察員
Photo credit:imdb / 如圖男主角買咖啡的時候才發現,要花費的「時間」竟然比上次多,表示時間的價值跟貨幣一樣,未必是最完美的儲存工具,遇到通貨膨脹就會貶值。

透過電影裡對時間的隱喻,「我有時間」也意味著享有較多的資源與權力,其實跟「我有錢」在這個世界的觀點也類似,住豪宅、開名車等文化的象徵是什麼?當作跟上潮流或是炫富的文化符號,你享有多少?就代表你口袋有多深。而電影的設定就簡單化了,只要不經意、秀一下左手臂的時間,你就知道誰是有錢人,為什麼一定要顯示在手腕?就像是大家手上戴的手錶,有人是勞力士,但也有人是夜市牌的差距。


二、 壽命差距 = 貧富差距?

錢可以解決所有事情?那代表著貧窮的文化資本和社會標籤,也可以用錢來抹除嗎?

電影中,賈斯汀·提姆布萊克飾演的帥哥男主角來自工業區,從環境、治安觀察當地的生活型態可以發現,沒有所謂的「有時間的人」,絕大多數人都活在一個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身為被壓榨的勞工階級,不可能有多餘的時間去從事「可能會浪費時間的休閒娛樂」。因為手上的時間基因每分每秒都在倒數,這個無法擦拭掉的顯示,就像是提醒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倒數計時器,同時也象徵著不同社會階層的標籤,這種標籤是一輩子都難以洗掉的文化資本,世世代代在特定社會結構中循環。

Photo credit:imdb / 男主角得到一筆可觀的“時間”後,有機會前往不同的地區,就算他已經換裝但仍被看破手腳。因為男主角已經習慣了工業區快速的生活步調。

相較而言,女主角(由阿曼達·塞佛瑞飾演)從小活在一個家財萬貫,受盡保護的城堡裡。她的家人(下圖右是他的父親)深信著達爾文的物競天擇,資本主義下的貧富差距是自然而然的現象,不用改變也毋須改變,紙醉金迷的生活品味就在這些齁雅郎的基因裡面打轉。手上的時間對他們而言,就像是數不完的鈔票,甚至賭博的單位都是以幾百、幾千年為單位,而且就算輸了,他們也不會在乎。

Photo credit:imdb / 在遇到男主角前,女主角和她的家人無法理解什麼叫做「生命的盡頭」。不經意頻繁看手上時間的男主角對他們而言,就像是小氣巴拉的吝嗇鬼。真正的有錢人,對時間的態度應該是不屑一顧。

”時間太多,使有錢人像行屍走肉。”

_《鐘點戰》(2011)

衡量貧富又可以稱作「所得不均度」,顧名思義衡量的基礎就是「所得」,我國行政院主計處衡量所得不均度的常用指標有二,一是五等分差距倍數,另一個是吉尼(Gini)係數。以主計總處的最新資料來看,2019年台灣每戶可支配所得平均數106.0萬元,較2018年增加2.3%;就5等分位組觀察,高所得組可支配所得增幅(+1.9%)略大於低所得組(+1.5%),致每戶所得差距倍數由2018年6.09倍微增至2019年6.10倍。

如果將電影對時間的設定套用在這兩個計算邏輯上面會變成怎樣呢?

以五等分差距倍數計算為例(計算較容易),就必須將全國家庭依其可支配的「壽命長短」排序後,再將戶數5等分(每等分均包含全國20%的家庭),計算最高20%家庭的平均壽命為最低20% 平均壽命之倍數,倍數愈大,時間分配愈不均;倍數愈小,時間分配愈平均。

配合內政部統計的我國人口死亡數(率)概況來假設看看:

photo credit:內政部戶政司內政統計通報/粗死亡率=當年死亡人數÷當年年中人口數×1,000。

由於統計年齡的死亡率是以15歲為間距,故這方法可能叫作「七等分差距倍數法」。但計算邏輯一樣假設以最高(90歲以上)的死亡人口數/最低(0~14歲)的死亡人口數 ,確實近年的倍數是越來越大,或許拜生活與醫療水準進步,那是否也能代表著壽命(分配)越來越不均呢? 當然以上的假設未必能成立,因為仍有許多參數必須要考量,像是不能證明有錢人真的活比較久,以及最明顯的變因就是我們的壽命並不是法定的交易媒介。但值得一提的是從民國99年至民國108年,44歲以前過世的人口數有下降趨勢,而45歲之後越來越多人得以長壽下去,該不會是有錢享受退休生活的人口越來越多?

若採取吉尼係數,則必須將全部家庭的所剩壽命進行兩兩互相比較,將差異值加總,再予以標準化後介於0與1之間。吉尼係數數值愈大表示所得分配愈不均。(ps.但計算公式較複雜所以暫不套用)


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確診者:他越壞,我越愛

電影中呈現出來的貧富差距是事實,但為什麼男主角好像可以打破這個框架,甚至在背負綁架女主角、通緝等情況下,還能成為被害人的真命天子?難道真的男人不壞女人不愛?撇除上述的經濟學(同時也撇排除錢財富也是一種男性魅力的話)。電影中的愛情,似乎來自男主角展現出來的自信,叛逆性格,還有能給予女主角的安全感,歐當然,還有如果大家都長得跟賈斯汀一樣帥的話,否則貿然嘗試只會讓你成為恐怖情人。

photo credit:imdb / 在溫室長大的女主角絕對猜不到這位闖入她心房的人,不是白馬王子,而是綁架自己的通緝犯,我們可以合理懷疑她就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發作。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又稱為人質情結、人質症候群,是一種心理現象。雖然在精神醫學的診斷上沒有這種定義,但這種症狀好像能解釋為什麼儘管受害者被綁架、受到恐嚇等威脅後,仍選擇原諒或同情加害者,甚至對其投懷入抱的心理狀態。通常這類型的確診患者在病發前,會出現以下幾點症徵兆:

  • 自己的行動自由被加害者控制。
  • 與外界聯繫的唯一途徑被剝奪。
  • 如果不服從加害者,自己將受到更大的威脅或懲罰。
  • 老實說加害者有時也對自己不錯,或許他沒那麼壞。
hoto credit:imdb / 電影《臥虎藏龍》中盜匪羅小虎與豪門千金玉嬌龍衍生出的愛情故事,也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經典例子。

那電影裡的女主角有沒有符合呢?這種讓女生飛兒撲火的致命吸引力往往讓旁人霧裡看花,不懂女方到底眼睛糊到眼屎還是蛤仔肉?但最經典的例子其實不是這部電影,也不是來自醫學的臨床實驗,而是一部18世紀的法國小說,後來成為迪士尼家喻戶曉的經典卡通。

Photo credit:imdb / 美女貝兒應該是要告訴我們一件事。在真愛面前外表只是其次,內心的善良才是打破魔咒的解方。但說真的,在現實世界中這種野獸可能就是恐怖情人,仍受到《家庭暴力防治法》規範,所以我們還是停留在童話故事就好。 photo credit:imdb

2018年的電影《斯德哥爾摩》改編自1973年出現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間銀行的搶劫與綁票案,電影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呈現出綁匪與人質互動的過程,當然也包括人質愛上綁匪的情節。也因為這個事件,1973年後斯德哥爾摩症後群的說法才慢慢廣為流傳。


小結:

或許電影的設定沒像筆者那麼腦洞大開,但的確提供一個機會讓觀眾思考幾件事情。第一,無論自由市場中的貨幣是什麼,貧富差距終究是必然結果?;第二,不同社會階層的人,享受到的效益以及願意負擔的成本,會一樣嗎?就像電影中,當女主角一家人對於無盡的壽命棄若敝屣,但男主角卻自嘲說,只要不睡過頭,時間都夠用。

最後一點,來到一個終極問題。(很有)錢真的可以買到任何東西嗎?以現實世界來說,或許(現在)以後花錢真的能夠找到延續壽命的方式,鞏固有錢人好像活比較久的印象,例如《絕地再生》(2005)裡政經名流購買複製人的器官一樣;但從另一個角度視之,如果沒(很有)錢,人好像還是可以活得好好的!!。可是這部《鐘點戰》很巧妙限制這個邏輯,當時間(所剩的壽命)成為所有交易的媒介時,一切看似簡單方便,但我們身而為人的價值有提高嗎?生命被商品化的時候,或許我們只能確定,在電影中沒有時間的人,連享受當尼特族的機會都沒有

photo credit:imdb /

筆者認為這部電影在台灣的翻譯名稱十分傑出,同時也是英文的廣告副標比英文片名好的電影XD「鐘點」戰應該是取名自劇情對人類生命「終點」的設定,而英文片名叫做《In Time》(英文意思是「及時」),但其電影副標為“Time is money, you earn it you spend it.”意思是「時間是像金錢,賺取、消費完全取決於你。」這句話,很符合電影背景的設定,但說實在,這句話套用在現實社會,一點也不違和。


📽影像文本:《鐘點戰》(2011)/導演:安德魯·尼可 / 發行:二十世紀福斯 / 分級:保護級 / 109分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配合課程:十二年國教 公民與社會科學習內容:

[ 主題C:社會的運作、治理及參與實踐 ]

e. 市場機能與價格管制

  • 公 Cc-Ⅴ-1 市場價格如何決定?
  • 公 Cc-Ⅴ-2 市場機能如何以影響資源分配?

[ B. 社會生活的 組織及制度 ]

l. 資源有限與分配

  • 公 Bl-Ⅴ-1 廠商與政府有什麼資源?如何決定資源的用途?

P. 貨幣的功能

[ 現代社會與經濟-F. 景氣波動與經濟成長 ]

a.物價膨脹

  • 公 Fa-Ⅴ-3 如何衡量生活成本的變動?

發表留言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