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卷電影院 Ⅱ】兩種奇緣一次滿足:迪士尼與原住民族的集體權利

相信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迪士尼的動畫絕對都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最近Disney+爆紅,未來我們的收視選擇可能與迪士尼的宇宙越靠越近,但我們欣賞這些卡通作品的同時,也被戴上一副迪士尼世界觀的眼鏡,從鏡片中可以清楚看見動物的可愛模樣與魔幻力量,也可以從動人的劇情中感受家庭的溫馨到想要守護世界的和平,迪士尼無疑提供我們閱聽人很多想像,甚至可以說是一些道德標準。然而,隨著社會價值觀念的改變,這些標準並沒有止步於過去,而是在不同的劇情安排下,讓我們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價值與實踐。

本篇以迪士尼的兩部經典之作來談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族權益的保障,這兩部卡通上映時間相差了快20年,劇情節奏、繪畫風格都可以看出有明顯差異,比較這兩者一定能被逼出時代的眼淚,同時也會感受到動畫技術的進步。若再細究劇情內容,就會發現這兩齣卡通對原住民族的描繪,其實也是有下過功夫,雖然過程顛沛流離,但知道這些背景故事後帶給觀眾的感動,絕對能幫這兩部卡通加分,也為自己上了一課。

此外,真的不要小看一齣卡通的影響力,要把童話故事搬上學測考題,絕對不成問題!

【100年學測】有一首經典卡通歌曲是女主角印地安人對男主角白人軍官所唱,其中一段歌詞為:「你認為只有那一些看起來與你相同、或思考與你一致的人才與你同類。但如果你試著以不同的腳步去探索,你將可以了解到很多你從不知道的事。」下列哪個概念最能表示這段歌詞傳達的看法?

(A)多元文化 (B)主流文化 (C)精緻文化 (D)邊緣文化


《風中奇緣》Pocahontas (1995)

不要管當年的學測考題答案是什麼,先來聽這首經典到不行,只要旋律一下就知道是哪齣卡通的主題曲。(注意考題中出現的歌詞。)

這是卡通迪士尼卡通《風中奇緣》(Pocahontas,1995)的主題曲,歌名叫做Colors of the wind(中譯:風之彩),由史蒂文舒茲(Stephen Schwarts)作詞,並由范妮莎·威廉斯(Vanessa Williams)演唱,此曲榮獲1995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Best Original Song),以及同年金球獎及葛拉美獎的最佳電影歌曲獎項(Best Song Written for a Movie)。

從下列這段歌詞中,我們可以慢慢分析這題學測考古題的重點並找出答案

You think the only people who are people 你認所謂真正的人類應該是?
Are the people who look and think like you?  是那些外表、想法和你一樣的人?                  
But if you walk the footsteps of the stranger 但如果你願意跟隨陌生人(在地人)的腳步
You’ll learn things you never knew you never knew 你會學到你從來不知道的事

這段是由原住民女主角(寶嘉康蒂)唱給白人男主角(約翰·史密斯)的歌詞,隱喻著文化的價值,寶嘉康蒂透過這首歌告訴男主角一件重要的事,文化或許彼此不同,但絕對無優劣之分,緊握拳頭無助文化交流,只要你願意張開雙臂、踏出眼前的那一步,就有機會打開自己的世界之窗,看見多元文化的美。

若我們把這段歌詞丟進公民課裡,大概可以這樣翻譯:『白人中心主義讓你了解到文化二元化,要如何區分「有教養」與「野蠻人」、「文明」與「落後」的差異?,這些偏見加上社會達爾文主義,你的優越感何時變成教育我們的義務,同時又說是你們白人的負擔呢?』。這樣的歷史至今仍不斷重演,在諸多影視作品中也不乏出現。

Photo credit: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臉書粉絲團 / 以2021年台劇《斯卡羅》為例,劇中當美國領事(法比歐飾)來台調查羅妹號事件時,對原住民的通譯(温貞菱飾)這樣說道:“琅𤩝不在上帝的地圖裡,我想他應該聽不到妳的禱告。”;而卡通中的“寶嘉康蒂”真有其人,本名波卡洪塔斯,是印地安酋長的女兒。她也曾試著促進印地安人與殖民間的和平;甚至還因此改信仰基督教,並嫁給英國人羅爾夫(Jone Rolfe),期待助於融合兩邊的民族。

我族中心主義,是一種以「自己的社會或文化」為標準,去衡量其他地區或種族的態度,此態度可能造成對其他族群的偏差或偏見,甚至產生衝突,進而消滅其他群體。如「華夏中原」與「蠻夷戎狄」;澳洲政府過去逼迫原住民子女至白人家庭接受教育;1950年代丹麥政府對因紐特族做的“再教育”的社會實驗。

【99年學測】某國旅遊網站的編輯群,將臺灣著名小吃「豬血糕」評選為「全球十大最怪食物」的第一名,並引述民眾評語,認為吃「豬血糕」極為「恐怖、噁心」。下列哪一個概念最適合說明該編輯群這種對「豬血糕」非常負面的看法?

(A)多元文化主義 (B)我族中心主義 (C)文化相對論 (D)文明進化論

註:19世紀的英國(教育)思想家-史賓賽(Herbert Spencer),提出一套學說把達爾文進化論「適者生存」的概念應用在社會學,尤其針對教育及階級鬥爭,認為文化也有從未開化到高度開化、是從簡單粗糙到精緻的過程。此學說稱作「社會達爾文主義」,跟上述題目中的(D)選項相關。


雖然《風中奇緣》上映後普遍評價還不錯,但也因過分美化英國人對於印地安住民的衝突而被現實世界的原住民族批評,稱其動畫與16世紀歐洲的向外擴張的殖民歷史並不相同。羅伊·瘋馬酋長(Chief Roy Crazy Horse)也曾批評迪士尼當初還拒絕印地安住民試圖提供的歷史事實來製作動畫。這幾年過去,迪士尼有改變了嗎?或許從下面這一部作品可以看見。


《冰雪奇緣2》Forzen II (2019)

《冰雪奇緣》在2013年以出色的畫風、精心安排的故事,還有那一首朗朗上口的“Let It Go”,在世界各地吹起一股冰雪旋風,除了以成功的口碑收獲12.76億美元的票房佳績,也榮登2013年度全球電影票房冠軍。而在2019年推出第二集的故事主軸中,迪士尼這個經典故事的背景脈絡帶入另一個層次的感動,讓愛莎公主“In to The Unknow”,但發現其實是土地的記憶在呼喚著她,而她越接近未知就越看清真相,並面對歷史的錯誤、嘗試修復。(咦~怎麼越講越像是轉型正義XD。)

Photo credit:imdb / 艾莎公主藉由大自然的力量,認識自己祖先與原住民族衝突的歷史。像劇中配角-雪寶所言:『水是有記憶的』,那“土地”呢?土地對於原住民族而言不僅是自然資本,更是傳承文化的根。

第二集的故事背景描述艾倫戴爾王國與其北方的魔法森林的歷史,因為過去艾莎與安娜的祖父(也就是前前任國王)深怕自己的王權動搖,因此對居住在森林裡、受魔法保護的北烏卓人戒慎恐懼,還想以協助建水壩之名,行壟斷自然資源之實,藉此控制住神秘的北烏卓人。消息曝光後,兩方隨即干戈相見,森林裡的魔靈因此設下了詛咒,以迷霧作為兩方之間永遠的隔閡。但此時一位北烏卓女孩早已愛上當初隨部隊來森林的年輕國王-安格納,而艾莎與安娜正是他們倆愛情的結晶,其中一位還繼承了母親族人的魔法力量。

薩米族」是今日少數生活在北極圈內的原住民族,而他們正是冰雪奇緣2裡「北烏卓人」的原型。過去薩米人的生活型態以採集與游獵為主,直到17世紀左右,他們開始轉靠馴養、放牧“馴鹿“維生。認真看電影的你一定不難發現這些與現實相近的文化與生活特色。甚至過去在1970年代,挪威水資源跟能源理事會為了提供工業用電,計畫要在薩米人的傳統領域“阿爾塔“ (Alta)興建巨型水壩以提供水力發電,當時薩米族人因而發起一連串反水庫行動………很明顯地,這是一段非劇透的歷史故事。

Photo credit:imdb / Article from here / 為了能讓這段故事有一個完整的歷史脈絡,迪士尼參考了許多薩米族的文化與符號,例如薩米族的傳統服飾、族語的使用、還有特色建築小木屋。但這樣算是合理的原住民族的創作專用權之使用,還是商業考量下的文化挪用呢?

應該是避免再出現類似《風中奇緣》的爭議,《冰雪奇緣2》在製作期間,動畫工作室不僅與薩米議會簽約確保文化元素正確的挪用方式,還發行了薩米語發音版的動畫,包括第二集中的諸多經典歌曲也是由賽米族歌手和聲優重新詮釋下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因為迪士尼宇宙本身就是一個全球化的代表,這次透過一部卡通讓薩米族的文化走向國際,同時也算復振薩米族對自身的文化認同。

若當初迪士尼沒跟薩米族簽約就著手製作,那這部經典的動畫將失去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一種對「集體的價值」的重視,不同於主流文化的運作,原住民族文化是以「部落」作為各族傳統社會、政治、經濟及習俗的基礎,因此無論是土地或是智慧創作專用權皆為「集體的」。對於原住民族而言,當自己無從使用土地與文化時,那將是人權與多元文化權的消逝,同時也代表著這塊土地上的公民素養有待進步。


小結

Photo credit:imdb / 人親不如土親,透過了解土地的歷史,其實也是認識自己文化的過程。《冰雪奇緣2》以森林中的魔靈代表原住民族文化與「土地」的緊密關聯,一旦被迫脫離土地或土地被破壞,形同剝奪原住民的生活,截斷傳統文化。

迪士尼動畫因上述兩種奇緣享負盛名,但工作人員背後付出的心力、反省與改變,或許才是我們更喜歡迪士尼卡通的原因,國際薩米電影協會會長Anne Lájla Utsi也對此呼籲,未來對薩米族文化有興趣的電影工作者,都應仿效迪士尼的作法。作為一般觀眾,我們可以看見一部作品的劇情(特別是在描述故事背景的歷史層面上),不僅需要縝密的邏輯來構思,更需要注意到使用的文化與符號,甚至是考量現實世界中與劇情有關聯的價值與文化,否則閱聽人也容易被媒體所影響,形塑出文化的刻板印象與偏見。

Photo credit:筆者攝 at 2021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反觀台灣本土,我們也有非常多元的原住民族藝術創作,且在國際大型的藝術展覽上完全不會遜色於其它創作者。但國內對於這些創作的保障有跟上國際的腳步嗎?《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11項已明文規定國家肯定多元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除此之外政府也在《原住民族基本法》《姓名條例》《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等相關修法中保障原住民的集體人權,包括成立部落公法人、保障原住民族歲時祭儀放假日期。這幾年我國更重視原住民族的智慧創作,透過《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保障原住民族傳統的智慧創作與多樣性的知識歸屬於「集體共有」。在此條例下,除非有特殊情況(如第16條明示)合理使用的範疇,可以使用已公開發表的原住民族著作,除此之外他人欲使用均應取得專用權人(部落或是原住民族)的同意。


📽影像文本:

☝相關法規: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配合課程:十二年國教 公民與社會科學習內容:

[ 主題A: 公民社會認同與社群 ]
a.公民身分:

  • 延伸探究:為什麼我國憲法、原住民族基本法賦予原住民族具有民族的地位和自治的權利?對於原住民族的公民身分有什麼意義?

b.權力、權利與責任:

  • 公 Ab-Ⅴ-2 為什麼部落、原住民各民族、原住民族都有權利能力?

發表留言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