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歧視就從褪去名為幸福的書衣開始_《Green Book》(2018)

最怕空氣突然安靜?如果要你跟一個生活背景、文化水平不在同一個檔次的人共處一室(車)……光用假設,就能想像這將是人生中最漫長的時光,更別說當下的法規直接劃定你們的社會階級,限制你們其中一方的「人權」時,要怎麼打破這道無形的牆、讓彼此放下歧見,光有才華可能真的不夠,我們還需要有勇氣才能改變人心!《幸福綠皮書》這部電影已經獲獎無數,但其傳遞出的價值才是讓它成為經典之作的原因,這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作品讓我們理解一件事,無論身處的時空背景,法規限制與否,友誼的橋樑就在放下彼此的歧見當下開始建立!

那些年,一點都不幸福的綠皮書

從1860年代開始,在聯邦最高法院的背書下,對非裔族群的種族隔離制度儼然成為社會所默許的規範,《吉姆・克勞法》(Jin Crow laws)也在此時成為種族隔離制度的代名詞(可參考勝利的關鍵,堅強的少數_《Hidden Figures》(2017)這篇時間軸整理)。直到20世紀中葉,美國民權運動之母(羅莎・帕克斯)的抵制公車運動(1955)和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I Have a Dream(1963)出現,非裔美國人的民權意識才開始呈現實質的改變,如1964年通過《民權法案》、1965年通過的《選舉權法案》禁止法律上訂定任何形式的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尷尬的是,電影中時地設定就在1962年的美國南部。

mv5bngnjnzzhzwitytm5mc00zdllltllzjctmgm2mdlkm2flngrixkeyxkfqcgdeqxvyndk2mjq4mzk40._v1_
photo credit:imdb/ 電影中可以看到「吉姆・克勞法」的影響滲入各種民生活動,如禁止黑人內用(但拜託你來演奏!?)的餐廳;相反的在「綠色幸福書」中,也只有餐廳牆外貼著「For COLORED ONLY」才能提供非裔美國人一個安全的用餐環境。

片名的「綠皮書」是取自是1936年美國政府印製給非裔駕駛的旅遊指南《黑人司機綠皮書》(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這本綠色小本本記載著全美國哪些商店、餐廳、旅館是對非裔人士友善的,以及哪些城鎮或區域禁止非裔人士晚上外出活動,簡單來說就是「黑人限定」。因此儘管男主角是位小有名氣的鋼琴家、作曲家,但在這趟美國南部的巡迴演出旅程中,卻也處處受限。片中的唐.薛利(Don Shirley,由馬赫夏拉·阿里飾演)或許也意識到這趟巡演途中的危險性,因此才聘僱一位白人司機兼保鑣東尼(由維果·莫天森飾演,OS過去他飾演”保鑣“角色是在魔界中保護佛羅多的亞拉岡)。

article-2676-lytnk1gu
網路文章 / 綠皮書可在全美各地加油站內購買,是一年一版的年刊,1936年發行初版直到吉姆克勞法在60年代被廢止後,1967年停止印刷才正式走入歷史。

整部電影與其說是描繪大環境下的不公平,以及歧視政策對鋼琴家唐・薛利的影響,不如說是我們透過保鑣兼司機的東尼視角,走入這段不平等的歷史,最後直搗東尼內心深處,看見一件不容易的改變。相較於受過教育的唐薛利,安東尼口無遮攔的個性,卻不知如何寫信給妻子表達思念,還需要唐薛利從旁協助潤飾其文筆。顯見兩人對於文化資本的涵養也存在極大落差,只是這些來自我們看不到的內心,而這往往才是一個人的價值展現,而非其膚色。

GREEN BOOK
photo credit:imdb / 兩人的互動也是電影的賣點之一,在此過程中成功打破刻板印象的契機非假他人之手,而是發自內心的認同。


劇情與現實,有待進一步靠攏

若看到自己的家人有如此大的轉變,是否也想將其拍成電影呢?真實世界中保鑣東尼的兒子尼克.瓦倫加(Nick Vallelonga)正是受到爸爸的觀念轉變而啟發,並且親自與唐・薛利接觸後,驅使他將這段口述歷史編劇成電影,透過影像與文字再次將兩位男主角這趟的公路行重現在觀眾眼簾,因此劇中不乏出現充滿歧視性的文化符號與政策,這些寫實又沈重的枷鎖也使我們在觀影中反思基本人權的價值。例如唐・薛利準備在受邀的餐廳演出前先行用餐,卻遭到餐廳經理拒絕,拒絕的理由是:『你只能進餐廳演奏,但不能在裡面吃飯。』

image-1photo credit:imdb/或許對東尼而言,這趟公路行最大的收穫並不是優渥的保鑣薪資,而是意識自己願意挺身而出,面對過去覺得理所當然的偏見與歧視。

作為「再一部」反思美國種族衝突的電影,《幸福綠皮書》可以說是成功的,除了獲獎無數(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原創劇本獎),透過詼諧有趣的劇情鋪成,也將觀眾帶進時代背景去反思人權的意義。但是否又成為「再一部」透過白人的觀點來呈現的影像作品呢?

由於電影是以真實世界中東尼兒子的視角去編撰劇本,在未完整諮詢唐・薛利的家人下,即以『出自真實故事』的噱頭悄然進入戲院,並在世界最高的的影視殿堂獲獎。因此受到一些人的質疑,除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有導演表達不滿,最重要的是唐・薛利的家人也不認同悖離事實的劇情。如果在一個普通到不行的僱傭關係上,刻意美化了種族衝突的芥蒂,還強化白人角色的功能和不可或缺,那這樣的作品真的值得受到表揚嗎?

mv5bmmrly2i1otetmdflmc00yjziltg0zmitzwi0yjm1ztfhztrixkeyxkfqcgdeqxvynti4mjkxmde40._v1_fmjpg_ux1280_photo credit:imdb/ 因為車程讓兩人有非常多的相處與聊天機會,究竟對彼此在食衣住行上的差異,是來自過去的偏見?或者說是文化差異所致?

東尼:『你們最愛吃炸雞、玉米粥和藍菜,我也愛吃』
薛唐利:『你對我的認定非常狹隘』
東尼:『我很厲害吧』
唐薛利:『你超遜,其他黑人喜歡什麼音樂,不代表我也喜歡,食物也是』

另一與歷史相關聯的事件,是發生在劇情中東尼和薛利因與臨檢員警發生衝突被拘留在派出所,此時薛利為了行程也是自保,撥了一通電話給時任司法部長的羅伯特.甘迺迪(也就是約翰.甘迺迪的弟弟)。因為過去羅伯特.甘迺迪在非裔國人的運動中已具有足夠的代表性和話語權,因此當地方員警恍然得知國家的司法部長竟然會如此“關切”地方派出所,大為震驚。只是在這起突發事件後幾天,翰甘.迺迪就遭到暗殺,薛利也因為參加喪禮而暫時中斷行程。


接納彼此的不同,才是真正的“返家”

電影最後,兩人千辛萬苦終於返回紐約,相較出發前彼此間的尷尬氛圍,現在他們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最重要的是兩人都因為這趟巡迴演出之旅,在各自的人生中找到一條更開闊的路徑,一條不受偏見所擾、真正通往幸福的道路。

image-3photo credit : imdb /是什麼賦予這趟旅程的意義?並非來自唐.薛利的巡迴演出,而是兩人互動中交織出的生命火花。

對於東尼而言,因為了解到非裔族群的不容易,所以一改過去歧視黑人的態度,回到家中與親友交談後才意識到自己過去的無知與莽撞,妻子也樂見丈夫的改變,最後甚至在聖誕夜邀請薛利來到他們家中作客,讓這個聖誕夜顯得更加溫馨、有溫度,而在這一刻,家的意義昇華成為不同族群的共存共榮。

imagephoto credit : imdb / 電影的片尾也呈現based on true story的精神,將兩人在故事後的真實照片呈現給觀眾,似乎提醒我們這段跨越種族的友誼並未隨著工作人員名單向上捲離,而是走進我們每一個人心理面對於平等權的期待與渴望。

作為非裔美國人、同性戀族群等交織性的階層影響,唐.薛利自己都了解當下美國南部以及哪些不友善的法規,但他仍嘗試用「白人」的文化資本化解這些不平等,可惜其力量有限,加上社會中的偏見不易改變,使薛利博士也一路碰壁,甚至在途中被東尼質疑作為黑人演奏家,卻不太了解黑人文化這件事有多荒謬。直到他們來到巡迴的最終站,由於被白人餐廳拒絕用餐,陰錯陽差來到一個「綠色幸福書」核准的黑人音樂酒吧。碰巧在酒吧裡遇到當地的非裔樂團,儘管當下沒有史坦威牌的高級鋼琴,沒想到雙方的第一次即興合奏演出,效果一鳴驚人。此時此刻,對唐.薛利而言,再也有沒有什麼比肯認自身的文化來得快樂吧!


小結

 

階級來自資源的不平等分配,而因為性別、種族或其他因素,讓這樣不均等的資源配置形成穩定的狀態,造就社會階層化的出現。族群議題涉及到最根本的權利及平等與自由,身而為人都享有人性尊嚴,然而過去的社會文化常以二元區分來對特定族群貼上標籤,如此造成的不平等現象,在號稱民主或追求社會階級流動的開放性社會中,是多麼荒謬的事。

以右圖為例,台灣過去在這塊土地上是如何對待原住民族?如果沒有後續的改變、納入族群主流化的觀念,歷經多次「正名運動」和「自治運動」,它們背後又是經過多少人的流血流汗才能見到權利的曙光?我們現在又怎麼敢以台灣是一個民主、重視多元文化發展與民族自治的國家自居呢?

 

photo credit:imdb / 由左至右《逆轉人生》(2011)《姐妹》(2011)《攻其不備》(2009)也都是能夠將種族之間的歧異化為玉帛的經典作品。在他們這些角色的眼中,友誼與家人,才是最重要的事。


 

📽影像文本: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配合課程:十二年國教 公民與社會科學習內容:

[ 主題A: 公民身份認同與社群 ]

a.公民身份
公Aa-V-1 公民身分如何演變?為什麼從特定群體,漸次擴張至普遍性身分?

c.國家與認同
公Ac-V-3 為什麼多元身分認同的建構、肯認與保 障,和國家政策關係密切?

 

發表留言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